安徽:探索农企合作新机制 带动化肥减量增效 |
时间:2016-04-18 来源:光明网 视力保护色: |
光明网记者赵清建安徽明光报道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我国农业在目前“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的重要目标,也是农资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日,中化集团携手农业部在安徽省明光市举行2016“中化情三农梦”中化集团农业服务现场会暨农业部种植业司、中化化肥农企合作推进配方肥应用,助力化肥零增长经验交流会。会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宁鸣辉表示,农业部种植业司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化化肥等企业合作,探索农企合作新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配方肥到田,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 农企合作推动配方施肥高效应用 化肥是农作物的“粮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推动化肥的科学、合理、高效施用,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年均施用量目前已突破6000万吨,农作物亩均用量是美国2.6倍、欧盟2.5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存在严重的施肥不均衡、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成本、浪费资源,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还将导致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受到影响。 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总经理乔因国表示,自2014年,中化化肥与农业部种植业司签订《合作推进科学施肥备忘录》,共同推进配方肥示范县创建、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参与化肥减量化行动以来,紧密结合自身经营转型需求,积极探索农企合作,推广科学施肥的长效机制。 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措施,也是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乔因国表示,中化集团通过推进“互联网+智能配肥”项目,加快化肥供给侧改革;设立农业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转变施肥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等,助力科学施肥和化肥零增长,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智能配肥用大数据打造定制平台 在明光土肥站石坝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技术人员的演示,记者了解到,中化集团的智能配肥系统作为智能农业服务平台,可以集成农业施肥大数据,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分布式智能生产装置,实现肥料配方、生产、施用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的智能一体化,高效率满足农业生产对肥料定制化需求的肥料生产供应模式。 中化化肥总经理助理马跃表示,互联网+智能配肥应用物联网技术,以作物为依托改进生产服务流程,通过集成农业大数据,实现种肥药配方、生产、施用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的智能一体化,为广大农户提供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及配套支撑,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定制相融合,线上与线下多种手段相配合的一站式、全程化的智能服务体系。 “智能配肥机可以根据农民需求,实现化肥个性定制,智能配肥机就像一台化肥的的3D打印机一样。”据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复合肥事业部副总经理陈亮介绍,智能配肥机通过连接云端数据库,整合测土数据、区域配方数据、区域农户种植作物数据以及科研院校等提供的施肥智能算法、农资生产销售数据分析、农化知识及当地经验数据分析等数据资源,根据个性化定制指令,输出合理、科学的配方肥产品以及作物种植建议,实现“产品+服务”的双重定制。 智能配肥定制平台可以提供实时生产信息反馈、订单跟踪等追溯信息,保证产品的质量及安全。陈亮表示,“单纯给农民卖肥料是不够的,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在古沛镇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当地农民蒋先生向记者演示了如何通过手机轻松遥控水肥一体滴灌系统,轻松为大棚中的辣椒西瓜套种田浇水。蒋先生表示,“以前,这150亩套种田需要十几人来浇水,现在利用这套系统大大提高了效率。” “通过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作物需求少量多餐,减少浪费,可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副总经理周海庭介绍,水肥一体化系统是由农业物联网系统与高效灌溉系统相结合,从而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灌溉施肥及温室气候调控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可实现节水50%-100%,在特殊干旱年份能提高作物产量5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