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不开始我们永远没有追上的那一天

时间:2018-07-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视力保护色:

■开栏的话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浓缩西方国家几百年之成长路径,中国企业以惊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感人的拼搏精神赢得尊重,进而赢得市场。

事非经过不知难,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凭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企业托举起了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就业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国家的坚强基础。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任务,甚至是难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拥抱维护全球化进程,并从中获得新的发展红利?如何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潜心励志、攻坚克难,摘得中国人翘首期待的高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并将其转换为发展新动能?如何在全社会呼吁亲清政商关系之时,洁身自好,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励精图治,谋变求新,为打造百年老店梦想加一道耀眼的光环?如何在创新创业中坚持下来、且行且变,变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企业群体?这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更应是企业家应有的担当。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展望企业发展新的长征路,本报财经周刊即日起,将连续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重塑新企业》系列报道,每期各选择一家传统企业代表和新经济企业代表,我们希望,改革开放40周年既是坐标,标出企业过往发展的成绩簿,更是企业重塑、脱胎换骨的新起点。敬请关注。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浓缩西方国家几百年之成长路径,中国企业以惊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感人的拼搏精神赢得尊重,进而赢得市场。

事非经过不知难,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凭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企业托举起了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就业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国家的坚强基础。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任务,甚至是难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拥抱维护全球化进程,并从中获得新的发展红利?如何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潜心励志、攻坚克难,摘得中国人翘首期待的高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并将其转换为发展新动能?如何在全社会呼吁亲清政商关系之时,洁身自好,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励精图治,谋变求新,为打造百年老店梦想加一道耀眼的光环?如何在创新创业中坚持下来、且行且变,变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企业群体?这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更应是企业家应有的担当。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展望企业发展新的长征路,《人民政协报》财经周刊即日起,将连续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重塑新企业》系列报道,每期各选择一家传统企业代表和新经济企业代表,我们希望,改革开放40周年既是坐标,标出企业过往发展的成绩簿,更是企业重塑、脱胎换骨的新起点。敬请关注。

企业人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面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规模增长的发展路径也已经走到尽头,只有向创新高科技转型才能赢得未来。“创新”一直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拥抱未来的最佳姿态。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拥抱未来、不被浩荡的时代大潮抛离。我认为,一家企业要走向一条受人尊敬的成长之路,必须是创新的、创造的,最终是引领行业的。

转型,就要从理念转变开始,从战略布局调整入手,以管理架构调整为条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重要战略性资产,最终形成新的团队经营能力和企业文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

 

如果今天不开始我们永远没有追上的那一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这句感叹和警醒历史长河无情规律的话,今天用在中国不算很长的企业历史上也可谓恰当。

所谓百年老店,不是百年不变

今日煮酒论英雄,历数成功者,究其原因有一个很根本的共性特点,就是企业管理者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有足够的敏锐和勇气,在适当的时间,带领企业在战略上作出重大调整转变,从旧有的发展模式中挣脱出来,走上了新的发展路径。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企业发展近20年来残酷的事实是,不断加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即使身处传统产业少则5年、多则10年,都要主动地作出战略转变或提升,否则企业会被竞争对手和市场抛离,战略的反思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了公司高层管理者不能间断的责任。我们都要创建百年老店,现在看来,所谓百年老店,不是百年不变,而是在不断创新升级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细看成功百年老店的历史,他们大都经历过多次的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中化集团有令我们骄傲的历史,这些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中化的事业走到今天,我们周围的世界已变得面目全非,我认为中化又到了一个真正的深刻反思战略和发展理念的时候了。

只有创新驱动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世界经济目前的显著特点是,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消费品从短缺期跳跃式增长到相对丰富,基础设施和工业能力快速建立根本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成长模式。相对技术含量低的大工业生产型企业产能过剩、风险大、利润低已是世界经济新的拖累。这个转变将是长期的,可以说是历史性的,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创造性、差异化、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过去40年的繁荣发展,未来的几十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的主要驱动方式将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创新上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企业如BAT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者,创造了宏大财富。曾几何时,中国创新的产业和企业悄悄崛起,产业的发展振兴重新定义了城市。深圳这几年的地位和对中国经济的引领已不再是仅仅的特区开放和低税率,而是经济向着创新高科技转型,深圳出现了像华为、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以及像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万科地产等等在国际上也领先的企业,今天的深圳已经成为领先的中国科技创新城市。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所谓创新型的国度也是由创新型的企业群体所形成的国家,以色列因此而得其创新国度之名。作为企业人,我们应该有很强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发展到某个阶段经济的转型升级除了政府的引导作用通常更多的是由市场驱动、企业实施,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这时一个国家的发展就是其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的责任很大。企业这种盈利驱动的组织形式,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可以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可以是就业的、税收的、进出口的,也可以是投资的、规模的,但其根本则是生产率的,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从市场竞争企业生存发展的过去看,企业在战略思考和行动上对科学技术的前瞻和创造性至关重要,它几乎决定了企业的生命轨迹。

中化集团在2017年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盈利业绩。创新发展,把中化建设成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有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愿望在中化管理团队中可以说已形成较强烈的共识,但仅仅是愿望不够,仅仅是决心也不够,甚至仅仅是战略也不够,只是愿意投入些金钱更不够。过去的实践证明,把金钱转换为科学是很难的一件事。其实,要想创新,就是想从根本上改变这家企业,因为一个以创新驱动的企业与一个以产能规模驱动的企业内脏是不一样的。创新企业中,它的理想信念、团队目标、决策取向、组织结构、战略定位、团队组成、评价方式、市场前瞻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其独特性。这个企业是推崇膜拜科学技术的,是科学至上的,不是”InGodWeTrust”,是“InScienceWeTrust”。

如果中化要走向一条受人尊敬的成长之路,它必须是创新的、创造的、创业的,最终是引领行业的。今天的中化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把它变成一家科学技术驱动、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和灵魂的企业是充满挑战但也是最令人憧憬和兴奋的,我们今天就应该开始,因为目前是最好的天时。今天的中化,我们这些人能看多远,中化就能走多远。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必须改变惯性思维

许多企业都想把自己转型为有科技有研发有新产品的企业,因为科技创新型的企业产品毛利率高、股东资金回报率高、股票市盈率高。但其中难度考验也很大,因为科技企业变化快、风险高,一个技术进步预见不到公司就有问题。

企业历史上主动转型的有预见性的不多,被动的转型较多。主动转型有风险,被动转型风险更大。转型到一个新的行业也会面临巨大的决策和执行的挑战。我们今天来思考中化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不能说是先行者,但在传统行业的企业中如果我们行动快,就不会是落后者。

中化在长远发展战略上可以有多种选择。中化可以按照现在的战略布局走下去,能源、化工、农业、地产、金融五大事业部只要精心管理,中化会是一家健康发展的公司。如果我们想把中化在未来五到十年带向一个闪亮的有光彩有独特性的公司,如果我们的理想和标准是世界一流的企业,那么我们必须改变惯性的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机会。中化一要更深入地改革体制,更市场化、更有利于创新创业。二要更科学地梳理创造性地建立战略定位,并开创性地处理多元化、专业化的关系,以及集团架构的管理模式。三要以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标准和思维来发展、管理、评价、取舍所有的业务。对资产对团队都以科学创新与否作为核心的评价原则。创新发展应该几乎是公司经营的全部,普通工业生产不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中化应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性的组织,不是生产性的组织。在战略定位上我们可能是一个平台,一个只容纳创新领先有技术门槛和难度的平台。如果某项资产是创新的、领先的、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我们就培育投入发展,否则就出售。

这是一条蜕变、革新、重塑之路。我之所以敢这样提出是因为我看到了中化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

向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公司转型的路径和方法

任何公司的转型都会从理念转变开始,从战略布局调整入手,以管理架构调整为条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重要战略性资产,最终形成新的团队经营能力和企业文化。

可以用我们提出来的创新三角的逻辑来分析这个问题。

打造充满活力高效务实的创新主体。从中化集团看,想要让创新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甚至是生存方式,人是第一位、最关键的挑战,人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能力。所以,真正要落实科学技术创新的点应该是在事业部层面,要依靠事业部的总经理和团队。集团要设立首席科学家,各事业部下一步都要设立专职的首席技术官。事业部应该是主要的创新主体,动力应该在这里形成,动力转换也应该在这里形成。集团应该发挥规划、建议、促进、激励的作用,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要扩大事业部的经营权特别是技术投资决策权。

推行四位一体开放合作的创新方式。最近10年来,因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从搜索平台、社交平台,还是电商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型数码时代的公司,几乎无一例外地变成多元化投资和运营的公司。今天世界上市值前十大的企业据说有七家是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现在最前沿的股权组织架构,创造价值最高的企业形态是多元创新平台支持下的多个高成长专业化企业。在中化来说,目前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创新路径有:一是现有生产企业中的根据自身经营要求和技术积累的创新;二是研究院的研发投入及商业化;三是与人合作及购买技术,如与科学院合作;四是通过并购来买技术、买市场、买技术团队和能力。当然还有很多我们能创造出来的方法。

塑造全员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立起对创新支持、追求、崇拜并包容失误的企业文化首先来自于企业高管团队对企业的本质和战略定位的深刻理解。创新型的公司与稳定守业型的公司在企业文化上必然是不同的,公司对业务的评价特别是对中短期盈利的评价必须是战略目的战略指标与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指标兼备,这是所谓创新文化、包容文化的基础。在激励创新发展的政策上,特别是在有技术创新的业务发展上我们可以使用的激励方法也应该有创新性,在遵守现有规则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行业、员工性质,可以创造性地使用除了一般工资奖金之外的价值创造性的激励政策,如技术股份、跟投入股、利润分享、pre-IPO、期权激励等等方式,让创新者对项目的每一阶段成功有分享。

从高标准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来看,我知道我们开始得很晚,我知道我们差得也很远,我知道我们前面的路很难,但如果我们今天不开始,我们永远没有追上的那一天。人活着就要有点梦想,中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化也要有中化自身的梦,希望这个梦的实现和它实现的过程,都对大家好、对公司好、对国家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摘自其撰写的万字长文《科学至上——InScienceWeTrust关于中化集团全面转型为科学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的报告》)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24 1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