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给率,亟须补短板 |
时间:2018-11-06 来源:人民政协报 视力保护色: |
全国政协常委宁高宁谈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提高自给率,亟须补短板 记者:孙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化工新材料虽已国产化但只能生产中低端牌号,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我国的优势领域,部分化工新材料的特种改性材料和特种制品国内仍属空白;特别是在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自给率更低;部分关键配套原料尚未产业化。”在谈及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发展现状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化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如是说。 据宁高宁介绍,目前,全球化工新材料的总产值已经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美国、西欧和日本是最主要的生产地区,这三个地区产值合计占总产值的70%左右。同时在化工新材料方面,发达国家均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如美国全面领先,德国在电子化学品和聚合物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日本在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韩国在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也具有较强竞争力。目前各国都在按照未来需求预测,集中精力研究一批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 而目前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约4000亿元,自给率60%左右,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没有形成我国的优势领域,只是在局部形成单点突破,还没有形成线、面、体的发展态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化工新材料虽已国产化但只能生产中低端牌号;部分化工新材料的特种改性材料和特种制品国内空白;部分化工新材料需加强推广应用;部分关键配套原料尚未产业化。”宁高宁表示。 那么,制约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宁高宁认为,首先是科技发展路线不够明确。“在发达国家高额科技投入的背后,有着清晰的科学规划全景图,其中以日本最为突出:历数日本知名化工企业三菱、三井等都有明确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包括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对应的产品流程、重点细分领域、跨学科领域等。而我国化工企业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针对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制定清晰的科技发展路线图。” “此外,投入动力也不足。”宁高宁指出,目前国有控股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炼制、乙烯工业等大规模产业,在高油价下能获得丰厚的高额利润,没有向精细化延伸;用于研发的资金短缺;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化工新材料不仅本身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铁大飞机等尖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配套材料。显然,尽快补好化工新材料发展短板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型的必经之路。 宁高宁认为,要补好短板首先就要明确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的重点领域。他建议优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材料(包含锂电池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节能轮胎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迫切需求的重点领域,同时兼顾发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铁大飞机等尖端领域的化工新材料;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创新体系。在重点发展领域,由企业作为产业化创新主体牵头,打造并打通相关领域的生态圈,包括基础研究、工程放大、应用研究等。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在新材料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加大知识产品保护力度。 “此外,我国化工新材料还必须向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如此才能在资金、技术、资源等领域实现共享,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宁高宁强调。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的先行者,是市场的追赶者或并跑者。因此宁高宁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业务:一是打破所有制限制,打破中央和地方限制,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地方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二是鼓励国有控股企业积极参与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并购,引入国外资金、技术,实现化工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战略合作等方式,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控股化工新材料企业集团,提高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对于以化工新材料为主业的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管理机制,改革绩效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让企业更多资源向新业务、成长性业务倾斜。比如作为化工新材料国家队主力的中国化工、中化集团可以作为化工新材料市场化管理体制创新的试点,推进市场化管理体制机制的落地。”宁高宁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