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手记丨中国企业“买买买”背后:自信和兴奋

时间:2018-11-10     来源:凤凰网财经
视力保护色:

 

先后执掌华润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的宁高宁无疑是中国商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有人评价他为“红色摩根”,有人评价他是“国企的放牛娃”。

和宁高宁多次接触,你会发现他有着军人的霸气,不怕改革的魄力,敢怒感言的直率。每次公开场合,他都是那个相对说话比较多的人,回答也都让媒体有些意外的收获,有什么说什么,不会刻意遮掩。

此次进博会,宁高宁也是有备而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17家合作伙伴在进博会现场签订采购协议,进口以原油、高品质肥料和高端化学品为主的19种商品。这些商品来自包括美国、墨西哥、俄罗斯、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色列、埃及、约旦、韩国、印度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原油、高品质肥料和高端化学品为主,采购金额超过113亿美元。

宁高宁谈到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的进口“购物车”时表示想要买三类东西,一类是原料型的资源型的,中国缺原油,所以会签比较大的原油购买合同。二类是化肥、钾肥。三类是塑料,相对比较高端的产品。

“对于中化集团近年来进口的变化,除了量的变化,还有结构的变化,有些产品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现在变成了进口为主,方向变了,”宁高宁说道。不过,他也表示,虽然现在鼓励进口,但并不意味着贬低出口,出口不是坏事。

在这次进博会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买家“出手阔绰”,除了中化集团,其它国企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保利集团就宣布,进博会签约金额将高达28亿美元,包括中国工艺集团与渣打银行签约非货币黄金(实物黄金)采购项目(签约金额16亿美元)等;中粮集团采购团现场签约采购农产品“买全球”;必和必拓、淡水河谷、新日铁住金、ABB等国际采矿业、冶炼业、电气业巨头分别与中国宝武下属业务单元签订年度采购合作框架协议等。

不过,对于国企的“买买买”,资金可能不是最大的掣肘,他们遇到的更多问题在于“技术引进的困局”。

当问到“买买买”烦恼时,宁高宁脱口而出“哪壶不开提哪壶”引起哄堂大笑。他说道,“我们想引进更多的技术产品,但是很多地方和企业不让。”

“中化集团希望通过更加开放的贸易,引进更高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来促进企业自身产业升级,”宁高宁说。

宁高宁的真实感言引起了现在诸多央企老总的共鸣。中粮集团采购团团长、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表示,从收购原粮、收购油料、到进入到食品领域,肉食领域,这方面不是我们的强项,一定要依赖于当地的合作者。所以,不仅要靠自己,更多要靠全球大家的共同努力。

“国际贸易一定会促进贸易双方收益的提升和福利的提升,这是经济学的常识。如果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对双方利益都会带来很大损害。一方面,我们的技术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减少对方的贸易机会和赚钱机会。但这种保护不能限制我们的技术发展,只会促进我们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则提到。

中国保利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曦则提到,“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很多忧虑,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可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环境有些忧虑。”

在博览会现场,当问及中国企业的“进口”忧虑,外企高管们都认为目前中国的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等专利保护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愿意加大投资,将更多技术引进到中国。

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贸易更加自由畅通。没有自由贸易作为前提,公平贸易便无从谈起。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24 13: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