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已从中化退休十多年了,关于这份事业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弥足珍贵。值此集团六十周年司庆的重要时刻,归忆拾零,且当一位平凡的“老中化”献给不平凡的中化集团的生日心意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从翻译室调入“化肥处”(现中化化肥前身)时,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一个字——忙。那是二里沟进口大楼二层靠北的一间大屋子,里面挤满了办公桌,只有一台老式的英文打字机,到处堆着卷宗和文件。当时正值盛夏,大家人手一条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工作,依旧汗流浃背,有些怕热的男同志索性脱去衬衫,穿件背心“赤膊上阵”。噼里啪啦的打字声混杂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通话时的喊叫声,充斥着每一寸空间,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那时候,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期,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始终如一。正所谓“工业靠石油、农业靠化肥”,然而国产化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通过进口填补国内巨大的供需缺口。化肥处就承担着这个重任,每位职工都肩负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对内对外,我们代表的是国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一次,我们去罗马尼亚洽购化肥,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些对外贸易业务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那时中国对罗贸易每年都出现顺差,从“中罗友好大局”出发,就需要通过采购罗马尼亚的化肥来平衡两国的贸易。这意味着,我们除了与罗方斡旋,为公司和国内客户争取到最理想的价格和数量,并调解产品投诉问题外,还必须照顾到罗方的利益,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经过我们细致的工作,以及马拉松式的讨价还价,最终有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有一年春天,陕西省部分地区遭灾,当地政府紧急求援,请中化调拨2万吨优质进口化肥。当时像这样的计划外调拨,审批流程多、运输难度大,但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困难,火速将这批物资发放到受灾农民手中。半年后,陕西传来了丰收的喜讯。当地人民深深被中化公司高度的责任心感动,专门派代表来京为公司送来了“支农楷模”的锦旗。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当时的细节已经淡去,但我仍清晰记得,农民代表紧握住我的双手,那么使劲地握着、摇晃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份真诚和感激,让人动容。
随着市场化、专业化不断增强,公司正经历着迅速而深远的变化,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而对于我来说,中化永远是最亲切的。我总是一次次在新闻和周围人的言谈中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中化连续入围世界500强、中化又成功完成某海外并购项目……第三次创业的号角正引领着中化不断向更宏伟美好的前景迈进,我坚信,中化的明天更加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