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集团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作品:信仰的力量——《苦难辉煌》荐读二则

时间:2011-06-26     来源:
视力保护色:

  中化浦东 郭青川

  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我们也拥有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年到205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寥寥数语,悲怆而激昂的文字揭示了中国将近20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
  读《苦难辉煌》,刚开始只是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到后来竟手不能释卷。这本书没有政治书籍的枯燥,也没有历史文本的艰涩,作者用严谨而不乏活泼的语言,真实、客观、立体地给读者展示了一副上世纪中国大地上,革命党人为了争取自由而奋斗不止的恢宏画卷。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便是重新追寻中国革命先驱在危急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
  掩卷沉思,究竟是什么驱动着共产党人奋勇向前?是1840年以来国外侵略者无休止的压迫剥削,还是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在我看来,这些都可以归为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中的一个内因我想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世界吹响了斗争的号角,也给沉睡的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当时不满民族现状的热血青年,救国心切的有识之士,开始冷静思索并最终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而后的几十年,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能星火燎原。
  没有多少人相信,诞生之初的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开辟中国的新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苦难民族的希望。
  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人的英勇献身。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辉煌时刻,而是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他们坚守自己信仰时所迸射的精神光芒。铮铮傲骨,这样一群人,挺起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信仰是精神的寄托,其实也分积极与消极,因此有时候信仰也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信仰,而且要有正确的信仰,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调整自己的信仰。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视康有为、梁启超为偶像,他曾写下这样的话:“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可见毛泽东也曾因为崇拜康、梁而赞成君主立宪。但当辛亥革命第一声枪响,共和理想开始在毛泽东的心里萌芽,此时他提出来的不再是君主,而是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而当共产主义的理想为中国人带来震撼与鼓舞之时,多少仁人志士从此誓为它奋斗终身,毛泽东也正是他们之中坚定的一员。
  历史证明,毛泽东在对待国家走什么路子这个问题是十分慎重的。这是关于信仰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痛苦的,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推翻自己原来的逻辑方式;而这种选择又是决绝的,每一次痛苦之后带来的都如凤凰涅磐重生后的光明。环境在变、局势在变,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才是共产党人的真风采。
  人心浮躁的年代,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信仰。即使有,大多论实质也不过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所谓的“信仰”能让人的物质欲望暂时得到满足,但让人在精神上容易迷失。
  其实,再普通的人也应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当我们带着这样的信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好学务实、敢于创新和挑战,才让个人的进步融入到企业发展、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中去。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拥有了信仰,我们就拥有为了崇高的目标而不屈奋斗的动力源泉!
                                

   中化招标 刘映华   
                                         
   “一部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作品”,于我而言,《苦难辉煌》是难得一见的散文体革命史诗。全书十六章,洋洋洒洒近五百页,作者耗时十五年才最终完稿,这些数字,已让读者多少可以窥见其内容的丰厚。
  作者有着史人的思想、文人的笔力,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赋予这部作品以文质兼美的特色。他既用史家严谨的治学精神研究历史,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全貌;又用雅俗共赏的文风解读历史,将深刻的内容借助通俗的语言传达出来,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消解了历史给我们的神秘感和距离感。我深深被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所打动,读起来总有欲罢不能之感。
  历史的烽烟中,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而孜孜以求、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在经历无数的挫折与失败后的勇往直前,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信仰的无穷力量。
感受真实而复杂的历史
  作者认为,历史的真相也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我们只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真实可能很残酷、很令人费解或者尴尬,但历史就是个复杂的多面体。书中客观公正地对中国早期的革命历程进行了描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打过败战,曾经在公开的场合坦承自己的指挥失误;“伟大的长征”在刚开始时根本不知未来的方向,曾经遭遇四面楚歌;红军的指挥部差一点被“包了饺子”;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的大汉奸汪精卫年轻时也曾经表露出“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为革命献身的豪情。伟人其实也是凡人,不会天生正确,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打败仗,他们也会发脾气,只是被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美化、提纯或剪切了,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想,这就是“实录精神”所折射出的意义。
抓起“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
  历史是在挫折中轰隆前进的,伟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的人,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作者说:“伟人的与众不同,不是在于能够发出神一般的预言,而是在于能否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王明、博古等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之所以被历史所抛弃,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对当时国情、民情的了解,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缺乏实事求是、洋为中用的思想。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之所以成功,关键也在于不教条、不照搬照抄理论,从而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
坚持信仰的力量
  一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28年后竟然能够夺取全国政权。一支八一南昌起义后只剩不到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竟然能够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最终夺取了中国红色政权。90年前的一支新政党的成立,经历百折不挠,才有了62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才有了今日鹤立于全球的经济大国。
  历史,纵然已逝,却永远魅力无穷。《苦难辉煌》带领我们重温了党的革命历史,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更向我们述说了一部追求自由的壮美史诗。

友情链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24 1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