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体会:学习中共党史 推进公司第三次创业 |
时间:2011-06-27 来源: 视力保护色: |
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 陈茜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50多个党员,建军的时候800多人,国内、国际资源全在对手手里。我们的党,就是凭借这样的基础,从南昌到井冈山、瑞金,突破重重围剿,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直至夺取全国政权。阅读党史专著《苦难辉煌》,亲赴延安感受党的奋斗历程,不仅让我从另一个视野,重新认识那段苦难辉煌的建党、建国史,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对于公司正在推进的第三次创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领略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深刻理解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的同时,联系到中化第三次创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二、要时刻保持战略的灵活性。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企业经营,制定战略、明确方向,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制定战略后,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正战略,保持战略的灵活性至关重要。而且,修正战略也不是一蹴而就,只能逐步完成。如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是赤化四川,很快因敌我态势变化调整为川滇黔,仅3天后又调整为黔北,三渡赤水前鲁班场失利又被迫放弃赤化贵州,最终选择入滇作战,成功突围,辗转到达延安,并依托延安解放了全中国,实现了党的奋斗目标。公司第三次创业同样面临资源缺乏、市场竞争激烈、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薄弱、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不足等诸多挑战,在从营销服务型向产业服务型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基础和环境下,要实现第三次创业的战略目标,我们每个职能部门,作为管理者,对各自管理的领域,在坚持战略大方向的同时,必须保持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并随时根据环境变化,对阶段性目标、方向和重点作出适应性调整。 三、要知人善用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把握和发挥个人特点,使两个个性鲜明、互补的人相得益彰,是用人之关键。这方面毛泽东是高手。如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大的一次胜利—二渡赤水的遵义战役,就是毛泽东运用彭德怀的敢于战斗和林彪的善战的成功范例。除了知人善用,还要注重联系实际。一渡赤水前土城战役打败后,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人对前线指挥员的意见极为重视,包括确定红军转移方向等战略问题,也多次征求前线指挥员意见,哪怕意见不合自己的主观设想,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也坚决采纳实行。二渡赤水后作出“全军统归彭、杨指挥”决定,使部队迅速捕捉战机,取得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同样,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如何利用经营单位鲜活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促进总部的管理,同时如何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集团总部关键岗位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四、要敢于坚持真理。真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更多时候,它可能只是黑夜中一道闪电,甚至是遥远的前方一缕若明若暗的微光。发现真理,需要智慧,但跟随真理,需要勇气。因为,真理的所有意义,都是在执行之后才能显现的,执行之前,一切都扑朔迷离。与此同时,真理又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更令人难以辨别、难以决断。在这方面,我们党也有过深刻教训。如,井冈山“八月失败”前,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举手通过返回湘南,结果损失了二十九团。红四军“七大”上,也是少数服从多数,举手表决选掉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使红军失去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彭德怀、杨尚昆在鲁班场战斗前提出的“时间局促,地形对我不利,敌人阵地工事坚固”正是后来鲁班场战斗失败的原因,而“控制仁怀、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两敌向西,来寻求机动”正是后来采取的方针,但这个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在黔西南无法获得后,尽管知道中央不愿入滇(经济落后,远离中国心脏地带),彭德怀、杨尚昆仍坚持大胆提出“入滇作战”建议。所幸的是,这次中央迅速采纳了该建议,为红军再次赢得生存之机。在中化第三次创业的征程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彭德怀、杨尚昆一样,少一些“随大流”的思想,多一些坚持真理和跟随真理的勇气,就一定能够大大加速公司第三次创业的进程,早日实现第三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