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5月26日 国际商报
本报记者 裴玥报道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化公司媒体见面会上获悉,2006年,中国中化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842亿元,利润总额43.76亿元,居中央商贸企业首位。
从1998年时资不抵债、危机重重,到目前成为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国内最大的化肥产供销一体化企业、国内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化凭借“竞争”和“创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转型之路。
1998年是中化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国家石油、化肥经营体制的改革,公司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长期赖以生存的传统进出口代理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加之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外资银行全面收缩信用支持,公司现金流急剧恶化,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
困境面前,中化认识到传统外贸企业只有实施全方位市场化转型,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为此,公司以“止血堵漏、化解危机”为起点,清理整顿经营机构,收缩经营战线,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据中化总裁刘德树介绍,公司对当时600家下属经营机构进行大规模撤并重组,关、并、转下属机构400余家,退出了大量的非主营业务领域。同时,公司整合内部资源,围绕石油、化肥、化工等主营业务成立经营中心,把保留下来的机构纳入各大中心一体化运营。此外,公司还集中清理逾期应收账款和不良投资项目,至2003年底,历史遗留的上百亿元不良资产全部清理消化。
化解危机的同时,中化坚持创新管理、增强总部控制力。1999年,公司开始实施“管理改善工程”,引入市场化的管理及业务流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使集团总部成为战略管理、关键岗位人力资源配置、重要经营资源统筹安排、投资决策和资产交易的中心。对下属经营机构,公司进行分类管理、规范运作,既实现了总部的统一管控,又使各企业拥有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快速决策的权力。
市场化无疑是中化公司转型的战略方向。1999年以来,针对产业定位模糊、业务形态单一、盈利能力脆弱等问题,公司制定和实施了以“一种能力、两个延伸、三大支柱”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战略。
刘德树告诉记者,“一种能力”是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能力;“两个延伸”是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上下游和国内外延伸;“三大支柱”是借助研发、金融及营销服务的支持,建立石油、化肥和化工三大核心业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公司创新经营模式,集中资源发展主业,以增值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渗透,在最有价值的环节强化了公司的竞争地位。
中化人深谙,进行市场化转型,就必须能够驾驭市场风险。公司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建立了前台(业务)、中台(风险管理)、后台(财务)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并将风险管理从最初的信用风险向库存风险、市场风险延伸,从单纯的贸易风险向战略风险、投资风险延伸。不懈的管理变革,公司历史上严重的乱投资、乱担保、乱放账现象得以杜绝,管理状况和经营、资产质量有了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