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上海 张晔
十一月份上海举办国际涂料展时,好几拨客户前来拜访,一时有些应接不暇。虽然客户接待工作很繁琐、不容易,但是对那些长年累月与我们打交道的国外大客户,每一次我们都要争取让他们看到中国的新面貌,每一次都能体验到中国的灿烂文化。
作为一名商人,客户能来是求之不得的。除了谈判桌上的兵来将挡、唇枪舌剑,我们也努力把他们的沪上行程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次接触后我发现,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吃吃中国菜,看看中国的杂技,而是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渴求,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深深吸引着他们。
哈密德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来上海。三年前他来到这座城市,看到了美丽的黄浦江、璀璨的明珠塔、繁华的南京路、玲珑的城隍庙。丝绸、印章、瓷器、字画都激发着他的好奇。这次他特地带上儿女一同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奇妙。
哈密德先生对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对于中国的佛教也兴致盎然,所以非常想看一看中国的寺庙,另外也希望能近距离地解读中国古老的建筑。因此我想到了苏州。那里的吴越文化塑造了精致的园林,寒山寺那古老的钟声似乎总是伴随着张继的诗句在耳边回响。但是如何把这些文化准确传递给外国朋友似乎成了莫大的挑战。
于是,我和徒弟赶紧“补课”,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翻译成英文速记在脑子里。晚上躺在床上,我忽然觉得很惭愧。或许上海的每个人对于苏州都有太多的印象,但同时对这些文化可能也只留下些散碎的记忆,真要把这些内容娓娓道来时脑中却一片空白。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身的文化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彻底遗忘。通过这次“补课”,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细腻和博大有了深切的体会。
第二天,我引领外国朋友漫步在苏州拙政园的亭台楼榭中,穿梭在狮子林的假山石林里,探访在寒山寺的香火缭绕间。从苏州的园林布局讲到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梅兰竹菊的气质讲到国人的行为准则,从厅堂的家具陈列讲到中国的书法字画,从中国的寺庙结构讲到佛教的发展起源,从道家的天人合一讲到佛教的慈悲为怀……。我想那短短的一天一定给哈密德一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为我也同样难忘。当重新咀嚼那些文化的片段,我觉得它是那样亲切,又是那样生动,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余秋雨曾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被他人认可,只能依靠文化,金钱是无用的。我们这些商人,工作的外延最能触及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很多时候,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传递的不仅仅是商品。我们给客户留下的每一个印象都代表着中化,更代表着中国。如果客户能与你产生共同的文化共鸣,那么这份默契、这份友情,真的能穿越千山万水。
明年是奥运年,真心希望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