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最终促进智慧农业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通过智慧农业推动中国农业的升级,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沈冰
农业事业部首席信息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以产量到品质带动消费升级,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在全国各地农业生产种植中,智慧农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形态和一批产业化企业。
在产业基础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智慧农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和整个农业生产模式和现代化水平挂钩,不断颠覆传统种植认知、突破传统种植方式、改变传统种植效率,不断创新和蜕变。
农业遥感,颠覆种植时效性感知
近几年,农业遥感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建立空间大尺度下超低成本、超高时效的农业生产感知判断和决策能力,帮助种植户分析作物生长情况,提升日常巡田效率。
农业遥感涉及到遥感技术、GIS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农业应用技术。2019年4月30日,由MAP智慧农业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全自动农业遥感监测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任何区域的高频率、高精度农业遥感分析服务,成功研发国内第一套离散地块遥感自动生产平台。平台24小时的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亩,填补了国内农业遥感全自动化、市场化应用的空白。
采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参数进行推演,对比灾害发生或受到灾害胁迫条件下,与农作物正常生长情况下的偏离程度,是农作物遥感监测的目的。当前,伴随着遥感技术高时间、高空间、高光谱、多平台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在农业遥感监测机理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MAP农业遥感在农作物遭遇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病害等遥感研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精准气象,颠覆传统“靠天吃饭”
农民想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必须充分利用天气等自然资源。掌握精准气象,可以更精确地指导农业生产。MAP智慧农业结合气象形成一系列的专业应用,不简单是气象预报,还结合病虫害预警、灾害天气防治、农业减灾防灾、农事活动提醒、农时农事建议等,赋予种植者“知天而作”的能力。
通过完善的气象服务体系,农民可以有效抵御恶劣的自然灾害。短临降雨、气象灾害、气象云图、未来48小时天气、未来15天天气等功能的创新,极大提升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在农民群体中的应用,帮助农民更精准地从事农事活动,充分体现其内在价值。通过积温积雨与历史同期数据的对比,可以让农民看到现阶段农作物的水热条件;通过农气灾害预报,对于一些对作物损伤较大的灾害,如冻害、倒春寒、连阴雨等可以做到7天预报。
只有对农业服务与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掌控,才能使农民充分认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进而颠覆传统的“靠天吃饭”,实现“知天而作”。
品控溯源,颠覆从田间到餐桌的消费盲区
前些年,镉大米、注水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冲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让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什么样的品质是好品质?如何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品控?
MAP品控溯源提供了一个全程质信的标准和体系,所有数据来自真实的生产过程,溯源数据上区块链,确保不可篡改。整个过程真正实现覆盖种植、仓储、加工、质检、物流、销售等环节,同时辅助线下,控制好品质、展示好品质。
从田间到餐桌的品控溯源,不仅让消费者吃得安全,也有利于创造一个健康的生产和购物生态,有利于推动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颠覆土壤认知,构建全国数字化土壤信息库
好的土壤是种出好品质的根基。我们定期给土壤“体检”,了解土壤缺失成分,进行针对性的配方施肥,平衡土壤环境,通过数字化手段,更高效、更准确地提取土壤数据信息。
同时,利用土壤时空大数据,还可以对重点农业产区实现分区、分类、量化管理,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出更匹配地方土壤特色的农事建议,帮助农民在减少农用化学品投入的同时,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MAP智慧农业数字化取土
随着数字化取土的不断推进,未来中化农业将以土壤要素智能化提取、人机交互式土壤分析为重要途径,构建全国结构化、线上化、信息化的土壤大数据库,为现代化农业种植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数字化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在国内展现出较高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年,智慧农业需要进一步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以精准种植为核心,利用平台+增值服务的模式,让更多农民使用智慧农业平台管理农业生产,通过过程标准化、智能化带来相应价值,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最终促进智慧农业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通过智慧农业推动中国农业的升级,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